Whatsapp:+86 15680729869
突破捕捞量维度:构建全球海产品高端价值链
近日,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发布的《2025年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状况评估》显示,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。目前约64.5%的海洋鱼类种群处于可持续捕捞状态,但仍有35.5%的种群面临过度捕捞风险——且过度捕捞种群比例正以每年约1%的速度持续上升。
从地域看,东北太平洋(92.7%)和西南太平洋(85%)因长期投入和科学管理框架,分别实现高可持续捕捞率;南极地区更实现生物种群100%可持续捕捞。相反,地中海和黑海地区形势严峻,可持续捕捞率仅35%左右;东南太平洋、中大西洋东部等地区也低于50%。
在此全球背景下,中国远洋渔业展现出独特优势。自40年前第一支远洋渔船队从福建马尾港启航以来,中国远洋渔业实现快速发展。如今运营远洋渔船超过2600艘,作业区域覆盖40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及大西洋、印度洋、太平洋公海,船队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。
在技术装备领域,中国构建了覆盖捕捞、加工、装备研发的全链条技术体系。从远洋渔船设计到渔情预报系统均实现自主研发支撑,高性能南极磷虾拖网、"海鹰AI"金枪鱼智能渔情预报系统等创新技术与装备的应用,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。
在制度理念层面,中国坚持合作共赢、安全稳定、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,颁布《远洋渔业管理规定》、发布《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》,持续强化国际履约能力,为全球渔业资源养护贡献中国方案。
从产业布局视角,福建、山东等地推动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深度融合,鼓励渔机制造参与国际竞争,助力我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迈进;浙江、辽宁等地布局精深加工一体化市场,构建"研发-捕捞-加工-销售"全产业链基地,提升产品价值与竞争力。
凭借技术、制度、产业布局的多维优势,中国远洋渔业既在全球渔业资源挑战中保障了国内水产品稳定供应,也为世界渔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。